北京美尔斯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首医康养
科普健康知识,守护大众健康
原来这么多人复查都不用做造影,这种检查让更多人选择
  •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6日
  • 浏览量:25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心脏介入治疗是目前用于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技术,是指在影像学检查的引导下,借助相关器械,将导管送至病变部位,再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来对心脏病进行诊断和对应治疗的一种方式。

心脏介入治疗无需进行开胸,所以治疗的损害相对较小,治疗后恢复相对较快。但是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接受X线照射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治疗期间还可能会出现造影剂过敏或者造影剂肾病等损害。


据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数据显示,2023 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注册病例数高达 1636055 例,这一庞大数字凸显了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治疗后的隐忧: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不过,心脏介入治疗并非一劳永逸。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治疗后,约 20% 的病例可能出现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若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这一比例会更高。术后精准监测与鉴别诊断,对优化治疗策略、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但传统检查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冠状动脉造影属有创检查,辐射暴露风险高,且不适用于已手术人群;心电图(ECG)虽简单,但对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敏感度和特异性相对较低。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答案就是超导心磁图仪(MCG)。

超导心磁图:心脏状况的 “火眼金睛”


超导心磁图仪是利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捕捉心脏电活动产生的微弱磁场,从而评估心脏状况的先进设备。它有着诸多传统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

1.高灵敏度检测:能发现早期心肌缺血,在疾病萌芽阶段就发出预警。

2.无创无辐射:无需造影剂或放射性示踪剂,对支架术后患者及需反复检查的患者十分友好,避免了额外风险。

3.三维立体无差别测量:实现缺血灶的精准定位,分辨率达微米级,让病灶无处遁形。

4.微血管评估:对支架术后微循环障碍具有独特诊断价值,可区分器质性狭窄与功能性缺血,为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超导心磁图在心脏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

治疗前:精准诊断,制定个性化方案

在心脏介入治疗前,超导心磁图仪可对患者心脏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比如,对胸痛待查患者,它能有效区分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胸痛,帮助医生快速锁定病因。通过量化评估支架段血流储备分数(FFR),为制定个性化的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关键数据,让治疗更具针对性。

治疗后:监测恢复,及时发现异常

治疗后,超导心磁图仪更是大显身手。它能持续监测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察觉支架再狭窄等异常。对于支架术后出现胸痛复发、心功能不全或运动耐量下降的患者,优先选择 MCG 进行无创评估,可快速明确病因,指导下一步治疗。对糖尿病、慢性肾病、多支病变等高风险患者,将 MCG 纳入常规随访体系,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调整治疗策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结语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三甲医院配备超导心磁图仪,如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等。研究显示,超导心磁图仪在检测心肌缺血方面,敏感度高达 93%,特异性达 87%,远超心电图和其他非侵入式检查方法。随着技术进步与设备普及,超导心磁图仪有望成为冠心病检查的金标准,为患者带来更精准、安全的医疗服务。

科技的进步不断为医疗领域注入新活力,超导心磁图仪在心脏介入治疗前后的出色表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