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尔斯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首医康养
科普健康知识,守护大众健康
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是否缺血?你的检查做对了吗?
  •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 浏览量:9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的本质是心肌缺血,这一结论已得到全球心血管领域的共识。无论是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提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分类体系,还是我国沿用至今的五分法(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其核心病理机制均指向心肌氧供需失衡引发的缺血性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心肌缺血并非仅源于冠状动脉狭窄或斑块形成。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血管痉挛、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等病变同样可导致心肌缺血,而这类患者在传统冠脉造影中常被误判为“正常”,导致漏诊率高达30%-50%。此外,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疾病进展的背后,往往也潜藏着长期未被识别的心肌缺血或损伤。


传统诊断困境:冠脉造影的局限性亟待突破

传统的冠心病诊断方法,尤其是冠脉造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冠状动脉的狭窄或斑块情况,但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 解剖学假象:仅能评估冠脉管腔狭窄程度,无法反映狭窄对远端血流的实际影响,即无法进行功能评价;
  • 微循环盲区:对冠脉微血管病变、非阻塞性病变缺乏敏感性;
  • 过度医疗风险:部分患者因造影显示狭窄被过度植入支架,反而加剧心肌功能恶化;
  • 漏诊危机:约40%的心肌缺血患者因冠脉造影“正常”被延误治疗,最终进展为心衰甚至猝死。

临床实践已反复证明:冠脉狭窄≠心肌缺血,冠脉正常≠心脏健康。这一认知鸿沟亟需一种能够直接评估心肌细胞代谢状态的诊断工具填补。

超导心磁图仪:以“心肌缺血”为核心的金标准

超导心磁图仪,利用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的高灵敏度,能够无创、实时地捕捉心脏电生理活动产生的微弱磁场变化。这一技术能够直接反映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状态,进而判断心肌是否存在缺血。相比传统诊断方法,超导心磁图检查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高度敏感性:能够检测到早期、轻微的心肌缺血,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无创性:避免了冠脉造影等侵入性检查带来的风险和不适,适用于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精确定位:不仅能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还能准确定位缺血区域,为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全面评估:结合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早筛、早诊、早治”的目标

超导心磁图仪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冠心病的精准诊断开辟了新途径。它不仅能够弥补传统诊断方法的不足,减少误诊和漏诊,还能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在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当下,超导心磁图仪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推动学科进步的战略性资源,真正实现“早筛、早诊、早治”的终极目标。